摘要:目的研究微信平台在偏远地区患者PICC的维护。方法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肿瘤科的209例PICC置管患者,分为两组:对照组为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的90例PICC置管患者,未予微信平台进行宣教管理;实验组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的119例PICC置管患者,予以微信平台进行宣教管理。结果非换药来院检查频次:实验组13次,对照组76次,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,χ2=74.229,P<0.001;静脉炎发生率:实验组11次,发生率0.38%;对照组19次,发生率0.94%,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,χ2=6.284,P<0.05。结论利用微信平台宣教管理,PICC带管期间能减少非换药来院检查频次,降低静脉炎发生率。
关键词:PICC;偏远地区患者;微信平台;管理;换药;静脉炎发生率;检查频次;
我院自2014年开展PICC置管以来,出现明显两极分化现象:一部分患者不能遵守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按时来院换药,主要表现为延时换药(未满7d已出现异常拖延到7d换药,已满7d局部无异常而拖到第8天或第9天甚至第10天来换药),导致静脉炎发生或使已发生的静脉炎加重。另一部分患者精神高度紧张,局部稍有异常就来医院检查,经检查却并不需要换药,造成人力与财力的浪费。我们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利用微信平台宣教管理来决定偏远地区患者PICC具体换药时间,明显降低了静脉炎发生率,报道如下。
1资料与方法
1.1一般资料:
资料来源于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肿瘤科接受化疗的患者,其中209例给予PICC置管,按照是否给予微信平台干预分为两组:对照组为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90例PICC置管患者,未予微信平台进行宣教管理,换药2018人次,男14例,女76例,年龄30~75岁,平均(57.89±7.94)岁;实验组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119例PICC置管患者,予以微信平台进行宣教管理,换药2916人次,男21例,女98例,年龄29~78岁,平均(58.05±7.83)岁。两组患者性别、年龄、文化程度、意识状态等均无统计学意义,具有可比性。这209例均为偏远地区(普兰店区公交车不能到达之处)患者,均在B超引导下置管,置管、维护均由专职护士进行操作,能与患者有效沟通。护患双方可以通过微信图片等敏锐观察判断异常情况。
1.2研究方法:
调查两组患者非换药来院检查的频次、静脉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无差别。对照组采取回顾性调查,实验组患者在院期间建立PICC导管微信群,然后利用微信进行相关宣教,并考核已宣教内容的掌握情况。对出院PICC带管患者,先拍图保存,出院后利用微信平台继续进行沟通指导,确定具体换药时间,每次换药前护士填写、评估有无静脉炎发生。
技术路线:置管后,实验组建立微信群并进行集中培训、个别指导,使患者和家属熟练掌握微信沟通方法,包括局部图片拍摄方法,为患者录制PICC导管自我维护的微视频,发放文字图片材料,对照各种异常图片来判断自己导管的局部情况,不能自我判断局部情况时,通过微信传送图片给护士观察局部情况,以便确定来院换药时间,减少非换药来院检查频次。PICC常规护理及宣教两组患者均相同,如留取患者电话,责护直接督促指导患者预防并发症措施,并发放宣教材料,每天观察穿刺点情况,严格床边交接班,专职护士为患者换药,在换药当时核实患者对导管维护的依从性,观察局部情况并填写对应的调查表。
1.3考核指标。
利用视觉化的静脉炎观测法给予评分[1]:0分:静脉穿刺部位正常;1分:下列中一项明显:靠近静脉注射部位微痛或静脉注射部位轻微发红;2分:下列中的两项明显:(1)静脉注射部位疼痛;(2)红斑;(3)肿胀;3分:所有下列症状均是明显的:(1)沿着套管路径发生疼痛;(2)硬化;4分:所有下列指征是明显且广泛:(1)沿着套管路径发生疼痛;(2)红斑;(3)硬化;(4)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;5分:所有下列指征是明显且广泛:(1)沿着套管路径发生疼痛;(2)红斑;(3)硬化;(4)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;(5)发热。
专职护士经过统一培训达到判断标准一致,在换药时进行静脉炎评分并记录局部情况,凡大于等于1分者视为静脉炎。
非换药来院检查的频次是指患者在无医嘱、无护嘱情况下,由于自己担心而来医院检查导管局部情况的次数。
1.4统计学方法:
采用SPSS15.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,计量资料用表示,采用t检验,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,P<0.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2结果
2.1非换药来院检查频次:
实验组13次,对照组76次,χ2=74.229,P<0.001,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,见表1。
表1两组患者非换药来院检查频次、静脉炎发生率的比较

2.2静脉炎发生率:
实验组11次,发生率0.38%;对照组19次,发生率0.94%,χ2=6.284,P<0.05,差别有显著性意义,见表1。
2.3静脉炎严重程度比较:
实验组1分6例次,2分5例次,3分0例;对照组1分9例次,2分7例次,3分3例次,两组比较χ2=1.930,P>0.05,差异没有显著性,见表2。
表2两组患者静脉炎严重程度的比较
3讨论
PICC已经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,化疗停药的间歇期约占2/3时间,这期间患者带管在院外度过,缺少临床医师和护士的有效督查管理,使带管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。偏远地区患者PICC置管后,由于路途远、经济困难、知识缺乏等因素,患者依从性差,延迟换药;中途有异常,患者不知道是否需要来医院检查治疗,何时来检查治疗。有报道指出,采用微信群对院外PICC置管患者进行管理和指导,可以促进患者及家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,从而延长PICC导管的使用期,是简单、实用、高效的健康教育方法[2]。本研究结果表明:非换药来院检查频次,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,χ2=74.229,P<0.001,差异具有非常的显著性;静脉炎发生率,实验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,χ2=6.284,P<0.05,差异具有显著性,这与文献报道的微信平台能提高离院PICC带管患者自我管理能力,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[3]相一致;静脉炎严重程度的比较,两组无显著性差异,χ2=1.930,P>0.05。出院患者通过微信平台传送图片,可以相对直观地观察PICC导管局部情况,确定是否需要换药、何时换药,免去偏远地区患者乘车往返医院来观察管路局部情况,为患者节省时间、体力、金钱,大大方便患者;同时能给予及时的指导、干预、督促,使患者主观上对PICC护理依从性好,能有效降低静脉炎发生率。综上所述,利用微信平台宣教管理,PICC带管期间能减少非换药来院检查频次,降低静脉炎发生率,拓展护理延伸服务,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,推广前景广阔。
参考文献
[1]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编译.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输液治疗实践标准(2016年修订版)[J].输液治疗护理杂志,2016,39(1s):s78-s80.
[2]张丽,王惠贤.微信群在PICC置管患者院外维护中的应用[J].护理实践与研究,2016,13(2):58.
[3]范红菊.微信平台在离院PICC带管肿瘤患者导管维护中的应用[J].临床合理用药杂志,2016(28):139-140.
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、诊断、治疗和预后,提高临床治疗水平,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。 临床即“亲临病床”之意,它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,从整体出发结合研究疾病的病因、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,进而确定诊断,通过预防和治疗以最大程度上减弱疾病、减轻病人痛苦、恢复病人健康、保护劳动力。
学 位: 医学学士、医学硕士、医学博士
学 历: 研究生、本科、专科、中专
学科代码: 1002
二级学科数: 18个
欢迎报考咨询临床医学专业!
上一篇:
对髋臼骨折患者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联合中药治疗的临床观察
下一篇:
混合教学模式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技能培养中应用的探讨